第九期 变通意识是职场成功的万向轮
【本期导航】从改变自己开始
在变化中“充电”
改变工作中的“不可能”
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会变通的员工
变通缔造双赢
从改变自己开始
很久以前人们部没有鞋子穿,走在路上得忍受碎石硌脚的痛苦。
某一个国家,有一个太监把国王的所有房间全铺上了牛皮,当国王踏在牛皮上时,感觉双脚非常舒服。
于是,下令全国各地的马路上都必须铺上牛皮,好让国王走到哪里都感觉到舒服。
有一个大臣建议:不需要如此大费周章,只要用牛皮将国王的脚包起来,再扎上一条绳子就可以了。于是,无论国王走到哪里,都感到舒服。为此,他赏赐了那位大臣许多金银财宝作为奖励。
是你改变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你?年轻人经常谈到这个问题。上面的故亊给了我们一个启发,与其改变世界,不如改变你自己,当你自己改变时,世界自然会跟着改变。
在职场中,主动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员工才是老板最需要的,他们是企业的稀有资源。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这样的人总是受到老板欢迎,并且总能获得加薪晋职的机会。
当你抱着积极的心态时,你世界中的一些困难与挫折便会在你面前低头。有一位牧师讲了这样一个令人惊奇的小故亊,相信对那些持有消极心态的人有所启迪。
一个星期六的早晨,我要准备次日用的讲稿。妻子出去买东西了。天在下雨,我的小儿子吵闹不休,令人讨厌。最后,我在失望中拾起一本旧杂志,一页一页地翻阅,直到翻到一幅色彩鲜绝的大图画——一幅世界地图。我就从那本杂志上撕下这一页,再把它撕成碎片,丢在起居室的地上,对儿子说道:“小约翰,如策你能拼拢这些碎片,我就给你2美分。”
我以为这件事会使约翰打发掉上午的大部分时间。可是没过10分钟,就有人来敲门了。原来是我的儿子,他手里拿着一幅刚拼好的地图。我惊谔地看到约翰如此快地拼好了一幅世界地图。
“孩子,你怎样把这件事做得这么快的?”我问道。
“啊,”小约翰说,“这很容易。在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就照着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地图也就是正确的。”
我微笑起来,给了儿子2美分。“你也替我准备好了明天的讲稿,”我说,“如果一个人的思想是正确的,他的世界也会是正确的。”
有些人总认为世界是错误的,自己也是错误的,一切是那么不公平,一切又是那么难以改变,原因就在于他们自己的思想是错误的,总认为世界应该围绕着自己转,按照自己的意愿发生变化,却不知道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世界的变化。想做优秀的员工,就先从改变自己、适应世界开始吧。
俗话说得好:“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个人一旦停下来,驻足不前,—旦对于自己的才能学识感到满意,那么不久之后,他们就将被不断前进的时代巨轮远远地抛到后面去了。
唯有振奋你的精神,拿出你的全部力量,充分发挥你的才能,不断地向前进步,不断地追求知识,不断地观察研究,不断地思考,才能使你一生一世都不致落后于时代,你才可能从从容容地应对这个时代的不断变化,享受到新鲜的奶酪。要知道,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在当今社会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要应对将来的一切变化,我们需要作出更快的调整。因为,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就可能永远都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奶酪。
因此,要牢记一点,如果发生变化,不要恐惧,请随奶酪的变化而变化。
在变化中“充电”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已不再被认为是上学时的事。学习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已经没有时间的分隔、人员的界定和学习场所的限制。在这个变化的环境中,只有对工作勇于负责,每天都有所改变、有所进步的人,才能够成为一个卓越的职员,才能抓住机遇,顺势而上。
布留索夫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如果可能,那就走在时代的前面,如果不可能,那就绝不要落在时代的后面。”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的思考方法,就要善于在工作中捕捉知识,掌握更新的工作技巧,构建更加科学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适应工作和时代的要求。
有个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厂找到了工作,报酬不错,工作条件也好,他很珍惜,下决心要好好干。
第一天,老板给他一把利斧,并给他划定了伐木范围。这一天,工人砍了 18棵树。 老板说:“不错,就这么干!”工人很受鼓舞。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劲,但是他只砍了15棵树。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只砍了10棵树。
工人觉得很惭愧,跑到老板那儿道歉,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像力气越来越小了。老板问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
“磨斧子?”工人诧异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工夫磨斧子!”
在现今的企业环境里,没有打不破的铁饭碗。你的工作在今天可能不可或缺,可是这不意味着明天这个职位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无论是就业者还是求职者,除了努力工作外,都应把一部分精力放在自己的再学习上。只有经常地磨斧子,斧子才能更加锋利,才能更好地披荆斩棘。
如果每—个人都能有米勒•佩利的学习意识,就会做得像米勒一样好,甚至比他更为优秀。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的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米勒•佩利生活在一个工薪阶层的家庭中,因为兄弟姐妹比较多,他刚刚高中毕业,就不得不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到一家百货公司去打工,每周只能赚3美元。但是,他不甘心就这样工作下去,于是他每天都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想办法充实自己,努力改变工作的境况。
经过几个星期的观察后,他注意到主管每次总要认真检查那些进口商品的账单。由于那些账单用的都是法文和德文,他便开始在每天上班的过程中仔细研究那些账单,并努力学习法文和德文。
有一天,他看到主管十分疲惫和厌倦,就主动要求帮助主管检查。由于他干得非常出色,以后的账单就由他接手了。
过了两个月,他被叫到一间办公室里接受一个部门经理的面试。他感到困惑,因为自己目前的职位是部门中最低的,而且加入公司的时间也不长,于是他便问经理为何选自己当接班人,经理说:“我在这个行业里干了40年,根据我的现察,你是唯一一个每天都在要求自己进步,不断在工作中改变自己以适应工作要求的人。从这个公司成立开始,我一直在从事外贸这项工作,也一直想物色一个像你这样的助手。因为这项工作所涉及的面太广,工作比较繁杂,需要的知识很庞杂,对工作的适应能力的要求也特别高。我们选择了你,认为你是一个十分合适的人选,我们相信这一选择没有错。”尽管米勒•佩利对这项业务一窍不通,但是,凭着对工作不断钻研、学习的精神,他的能力不断地提高。半年后,他已经完全胜任这项工作了。一年后,他接替了经理的工作,成了这个部门的经理。
有一句美国谚语说:“通往失败的路上,处处都是错失的机会,坐待幸运从前门进来的人,往往忽略了从后门进入的机会。”只有对工作勇于负责,每天都有所改变、有所进步的人,才能够成为一个卓越的职员,才能抓住机遇顺势而上。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已不再被认为是上学时的亊。学习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已经没有时间的分隔、人员的界定和学习场所的限制。在这个变化的环境中,学习已变成了终身的事情,人们必须随时随地学习知识,不断地改进思考问题的方法,才能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改变工作中的“不可能”
“NO”这个词代表着“不”,但也代表着失败、拖延。可是如果我们把这个词颠倒过来,“NO”便成了 “ON”,也就有了“前进”的意思。
在人们的传统职场思维中,工作中存在着许多的禁区,这是不能做的,那是不能想的。许许多多的事情都被贴上了 “NO”的标签。然而,善于变通的人要向这一思维挑战, 要改变工作的“不可能”。
改变工作中的“不可能”,最好的方法是拓展自己的创造力。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因为能找到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方法。
当你相信某一件事不可能做到时,你的大脑就会为你找出种种做不到的理由。但是,当你相信,真正地相信某一件事确实可以做到,你的大脑就会帮你找出解决做得到的各种方法。
现在提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就是奔驰轿车的豪华与舒适和克莱斯勒的强大。然而,李.艾科卡1979年到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任CEO时,接手的却是一个债台高筑的烂摊子。万般无奈之下,艾科卡只好求助于政府,希望能够得到美国政府的担保,以便从银行获得10亿美元贷款,用于克莱斯勒公司发展新型轿车。这一消息传出后,在整个美国激起了轩然大波,惹出了一片斥责之声。
原来,在美国企业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依靠外部力量,尤其是依靠政府的帮助来发展经济的做法,是不合乎自由竞争原则的。面对企业界、美国政府、国会和舆论界的一片斥责反对声,艾科卡并没有气馁,他坚信规则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没有什么规则是不能打破的。他不急不躁,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了“分兵合进、各个击破”的战术,耐心地去扫除公共关系上的重重障碍。
首先,他援引了美国人所共知的史实,有根有据地向企业界说明:过去,洛克菲勒公司、全美五大钢铁公司和华盛顿地铁公司都曾先后取得过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总额高达4097亿美元。而克莱斯勒公司请政府出面担保仅10亿美元贷款的申请,却遣到非议,道理何在?
对政府,艾科卡则不卑不亢,提出了言辞温和而骨子里却很硬的警告。他先是替政府热心地算了一笔账:如果克莱斯勒公司现在破产,那么,将有60万工人失业。仅破产的第一年,政府就必须为此支付27亿美元的失业保险金和其他社会福利开销。然后,他彬彬有礼地向当时正为财政出现巨额赤字的美国政府发问:您是愿意白白地支付27亿美元呢?还是愿意仅仅出面担个保,帮助克莱斯勒公司向银行借10亿美元的贷款呢?”
对国会议员们,艾科卡的工作更是做得滴水不漏。他为每个国会议员开出一张详细的清单,上面列有该议员所在选区内所有同克莱斯勒公司有经济往来的代销商、供应商的名字并附有一份如果克莱斯勒公司倒闭将在其选区内产生什么经济后果的分析报告。这样做的实质,是在暗示这些国会议员们:如果是你投票反对政府为克莱斯勒公司担保贷款,那么,你所在选区内就将有若干与克莱斯勒公司有业务关系的选民因此而丢掉工作,而这些失业的选民对剥夺他们工作机会的国会议员必然反感。试问,你的议员席位还会稳固吗?
接着,艾科卡又向舆论界大声疾呼:挽救克莱斯勒公司,正是维护美国的自由企业制度,保护市场竞争。北美只有三家大汽车公司,一旦克莱斯勒公司破产垮台,整个北美市场将被通用和福特两家公司瓜分垄断。这样一来,美国所引以为自豪的自由竞争精神岂不就荡然无存了吗?
艾科卡这种“分兵合进、各个击破”的战术,最终收到了奇效:企业界反对派偃旗息鼓;国会那些原先曾激烈反对政府担保的不合作态度也销声匿迹;舆论界也开始转变态度,从反对变为了同情,进而声援支持克莱斯勒公司申请政府担保。艾科卡不动声色地化干戈为玉帛,争取到了社会上各个方面对他的支持,终于将他所需要的10亿美元贷款顺利拿到手。
靠着这笔来之不易的贷款,克莱斯勒公司一举开发出了数款新型轿车。
改变工作中的“不可能”,首先就不要用“心灵之套”把自己套住,只要有了 “变”的理念,就一定能够找到“变”的方法。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及时换个思路,多尝试几种方法,具有变负为正的勇气与气魄和改变“不可能”的智慧与方法,相信困难只能成为你的一块磨砺石,而绝非挡路石。
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会变通的员工
面对同一种工作,有的人认为无从下手,而有的人却可以做得很好,其中的关键差别就在于能不能用变通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变通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并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这些能力都具备了,还有什么工作是做不好的呢?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
“这份工作太难了,根本就做不好嘛。”
“这么难,让我无从下手,可怎么做啊?”
他们认为找不到方法来解决问题,自然工作是做不好的。这些只能说是推脱之词,只有主动去找方法才会有办法。
我们说: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会变通的员工。只要拥有变通的思路,工作中再大的障碍也会被夷为平地。
A公司和B公萄都是生产鞋的,为了寻找更多的市场,两个公司都往世界各地派了很多销售人员。这些销售人员不辞辛苦,千方百计地搜集人们对鞋的各种需求信息,并不断地把这些信息反馈给公司。
有一天,A公司听说在赤道附近有一个岛,岛上住着许多居民。A公司想在那里开拓市场,于是派销售人员到岛上了解情况。很快,B公司也听说了这件事情,他们唯恐A公司独占市场,赶紧也把销售人员派到了岛上。
两位销售人负几乎同时登上海岛,他们发现海岛相当封闭,岛上的人与大陆没有来往,他们祖祖辈辈靠打鱼为生。他们还发现岛上的人衣着简朴,几乎全是赤脚,只有那些在礁石上采拾海蛎子的人为了避免礁石硌脚,才在脚上綁上海革。
两位销售人员一到海岛,立即引起了当地人的注意。他们注视着陌生的客人,议论纷纷。最让岛上人感到惊奇的就是客人脚上穿的鞋子,岛上人不知道鞋子为何物,便把它叫做脚套。他们从心里感到纳闷:把一个"脚套”套在脚上,不难受吗?
A公司的销售人员看到这种状况,心里凉了半截,他想,这里的人没有穿鞋的习惯,怎么可能建立鞋的市场?向不穿鞋的人销售鞋,不等于向盲人销售画册、向聋子销售收音机吗?他二话没说,立即乘船离开海岛,返回了公司。他在写给公司的报告上说:“那里没有人穿鞋,根本不可能建立起鞋的市场。”
与A公司的销售人员的情况相反,B公司的销售人员看到这种状况时心花怒放,他觉得这里是极好的市场,因为没有人穿鞋,所以鞋的销售潜力一定很大。他留在岛上,与岛上人交上了朋友。
B公司的销售人员在岛上住了很多天,他挨家挨户做宣传,告诉岛上人穿鞋的好处,并亲自示范,努力改变岛上人赤脚的习惯。同时,他还把带去的样品送给了部分居民。这些居民穿上鞋后感到松软舒适,走在路上他们再也不用担心扎脚了。这些首次穿上了鞋的人也向同伴们宣传穿鞋的好处。
这位有心的销售人员还了解到,岛上居民由于长年不穿鞋的缘故,与普通人的脚型有一些区别,他还了解了他们生产和生活的特点,然后向公司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公司根据这些报告,制作了一大批适合岛上人穿的鞋,这些鞋很快便销售一空。不久,公司又制作了第二批、第三批……B公司终于在岛上建立了皮鞋市场,狠狠赚了一笔。
同样面对赤脚的岛民,A公司的销售人员认为没有市场,B公司的销售人员认为有大市场,两种不同的观点表明了两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简单地看问题,的确会得出第一种结论。但我们赞赏后一位销售人员,他有变通的眼光,能从“不穿鞋”的现实中看到潜在市场,并懂得“不穿鞋”可以转化为“爱穿鞋”。为此通过他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
这就是变通的力量。拥有了变通的思维,可以让看似难以逾越的困难迎刃而解。
变通缔造双赢
对于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员工来说,时刻都应将“双贏”的理念印在头脑中。
一个善于变通的员工必将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员工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达到与企业的双贏。有效的客户管理和良好的客户关系也为客户与企业打造了双贏的局面。
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往往通过巧妙的方式可以得到完美的解决。
比如兄妹俩一起在房间做功课,却因是否开窗的事情吵了起来。原来哥哥要开窗通风,而妹妹却怕风吹会冷。这个问题看来很麻烦,究竟能否解决呢?当然能,将相通的隔壁房间的窗子打开就可以了。房间相通,空气便能流通,而冷风也不会直接吹进来。
这种问题的解决方式体现的就是“双贏”的理念。而变通就是带来“双贏”的法宝。
有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有钱人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他把仆人们叫到一起,并把财产委托他们保管。依据他们每个人的能力,他给了第一个仆人10两银子、第二个仆人5两银子、第三个仆人2两银子。拿到10两银子的仆人把它用于经商并且又赚了10两银子。同样,拿到5两银子的仆人也赚了5两银子。但是拿到2两银子的仆人却把它埋在了土里。
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主人回来与他们结算。拿到10两银子的仆人带着另外10两银子来了。主人说:“做得好,你是一个对很多事情都充满自信的人,我会让你掌管更多的事情。现在就去享受你的奖赏吧。”
同样,拿到5两银子的仆人带着他另外的5两银子来了。主人说:“做得好,你是一个对一些事情充满自信的人,我会让你掌管很多事情。现在就去享受你的奖赏吧。”
最后,拿到2两银子的仆人来了,他说:“主人,我知道你想成为一个强人,收获没有播种的土地。我很害怕,于是把钱埋在了地下。”主人回答道:“懒惰的人,你既然知道我想收获没有播种的土地,那么你就应该把钱存到银行家那里,以便我回来时能拿到我的那份利息。”
这个仆人原以为自己会得到主人的赞赏。在他看来,虽然没有使金钱增值,但也没丢失,就算是完成主人交代的任务了。然而,他的主人并不这么认为。他是一个商人,商人永远都是追求利润的,他无法忍受不为他创造效益的人。
第一个和第二个仆人懂得变通,为商人赚取了银子,得到了主人的奖赏,而且主人让他们掌管了更多的事情。就像在企业中,善于变通的员工为企业创造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员工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达到了与企业的双贏。
对于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员工来说,时刻都应将“双贏”的理念印在头脑中,处理问题应尽量取得与企业的双贏、企业与客户的双贏。
从某种程度上讲,变通是解决“两难”问题、缔造双贏结果的锦囊。
日本某化学公司的参观团来到法国某著名的化学公司参观,这让这家公司的主管们不由地紧张起来。
因为在他们看来:日本人出奇地狡猾,他们到哪里参观就会学会那里的核心技术。这样那些被参观的公司在不知不觉之中就为自己培养了竞争对手。
但是,这次参观已经是上面洽谈好的,他们以这种理由拒绝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就做出了一个规定,不让那些日本的参观人员碰任何车间的东西。
日本参观团人员很快同意了这个条件。
参观那天,开始很顺利。突然,一个冒冒失失的曰本人一低头把自己的领带掉到了化学试剂之中。
他慌忙说:“对不起!我太冒失了。”
一个法方的陪同员工看出了他的目的,这个日本人想用这种方法带走化学试剂。
他心里不免感叹道:日本人太狡猾了。但是现在的紧急情况是:怎样才能不让那个日本人带走珍贵的化学试剂呢?
强行让那个人摘下领带,显然是行不通的,而且还会给公司带来不好的影响;但不摘,公司蒙受的损失将是巨大的。
突然,他灵机一动,找来一条崭新的领带,走上前去说:
“先生,您的领带脏了,现在我代表我们公司送您一条新的,把您那条换下来,我洗干净了再还给您。”
那个日本人不得不换下了自己的领带。
这个具有变通思维的法国员工,用换领带的办法保住了公司的核心技术,而且也让客人保全了面子。
工作中,需要你时时调动自己的变通思维,具有打破常规考虑问题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将工作做得漂亮,才能使多方面都达到双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