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期 树立危机意识,告别“无所谓”文化

发布日期:2017-02-19 10:18:42


【本期导航】欢迎工作中的“坏消息”

            危机来临前,准备好你的“诺亚方舟”

            因为看重,所以施压

            把工作危机变成成长机遇

            危机是个人成长的良机

 

欢迎工作中的"坏消息"

    大多数企业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即最大限度地掩饰企业竞争上的劣势。但是,对于公司来说,一个人人都知道但又不说的成胁,远比一个被明确暴露出来的威胁要有害得多。公司也像人一样,会因为心存秘密而心烦意乱。

    —本写于4世纪之前的日本武士指南《五环书》,建议武士们在战斗开始之前,尽可能真切地想象自己在战斗中死亡。由于先有了“死亡”的体验,就没有什么可畏惧的, 这样武士才能忘我地战斗。这也许很有趣——当你面对者可能时,事情反而变得不太可能了。

    在微软公司有这样一条规定:任何在软件中出现的漏洞必马上正过来。这条规则也同样适用于微软的内部管理上。在盖茨的影响下,公司建立了有效的回馈机制来确保每件事都在不斯改进之中。

    公司也十分重视从过去的错该中汲取教训。“我曾有本备忘,我每年都对它做更新。上面记载了‘微软的十大错误’,我尽量让这些错误看上去耸人听闻。只有这样,人们在谈到微软的未来时才不至于重蹈覆辙。”盖茨说道。

    在微软,盖茨还建立了同事之间互相提供回馈意见的机制。他十分热衷于建立“回馈圈”,这渗透到微软曰常处理的每一工作上。

    正如世界上其他主要计算机公司一样,微软也有自己非常复杂的电子基础设施;公司的每个员工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方式与别人交流,这其中也包括盖茨。

    “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产业里,形势瞬息万变,我们必须不断调整我们的航向。所以我们必建立起有效的‘反馈圈’。”盖茨说道,“我们的电子邮件系统可以让人们不分等地自由交流信息,通过电子邮件,人们在48小时内就可以知道所出现的问题了。”

    盖茨本人以及时地回复微软任何员工的电子邮件而著名,人们传言说一位失宠的高级管理人员遭到解职,就是因为没有及时地处理他的电子邮件。

    微软的“回馈圈”使市场上的各种危机和微软产品的各种缺陷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被发现和解决,这种正视危机的企业文化也是微软帝国能够实现常运营的秘决。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一个小故

    扁鹊是战国时的名医。有一天,扁鹣去见蔡桓公.说:“大王,您有病了,病只在皮肤里,赶快医治吧。”蔡桓公说:“不用治,我没有病!”十天以后,扁鹊来见桓公,说:“大王,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洽就会加重!”桓公听了很不高兴。过了十多天,扁鹊见到蔡桓公,又说:“大王,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再不治就危险了!”桓公仍然不理,而且愈加生气。又过了十多天,扁鹊来见桓公,看了几眼,转身就跑。桓公觉得奇怪,派人追问。扁鹊回答:“一个人生了病,病在皮肤、肌肉、肠胃的时候,都有办法医治好,但是病到骨髓就没有办法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发展到骨髓,我没有办法医治了。”五天以后,蔡桓公遍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扁鹊知道他的病无法医治,早就跑到秦国躲起来了。蔡桓公最后病死了。

    这个故事就是“讳疾忌医”的由来,由于害怕疾病,最后发展成不愿意看医生,其实这也是—种逃避危机的心理.这样不仅无助于危机的解决,反而会一味地放纵危机蔓延、滋长,最后达到无可救药的地步。

    在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担心自己富有传奇的个性会妨碍下属向他传递坏消息,因此他在指挥系统之外设立了一个独立的部门——统计办公室,其主要职能就是向他提供最严酷、最不加修饰的事实。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是—个闻过则喜的领导者。在中国——西班牙论坛成立推介会上有过这样一番情形:由于年龄和过度操劳的原因,萨马兰奇的听力虽然大不如前,但仍然是侧耳倾听备位发言,还不时地做着记录。虽然听力不济,萨马兰奇仍然很重视对周围信息的搜集,特别是对奥委会的一些反对意见。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也应该如此,不仅要欢迎坏消息,并且还要主动听不同的意见,如果企业内人人都是一面镜子,那么企业内部的危机根苗便无处藏身了。很多企业都应当专门设置一个部门用来搜集各种“坏”消息,并且指定专人负责提出反面意见,集思广益,这样才能避免企业危机的潜滋暗长。比如前面提到微软公司的“回馈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然,企业经营者要时时让每个人有注意危机警讯的习惯,并不难做到。一个人刚到一个企业工作时,他的警觉性很高,会提出许多在运作上或经营上觉得不对的地方,但是一段时间后这种瞥觉性和危机感就会消失,为什么呢?并不是因为他觉得安全就松懈了, 而是他提出来的“异见“很容易就被同仁或主管所否决,一两次后,他就会和大家一样,视警讯为正常。

    胡适先生有一首白话诗《老鸦》:

    我大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地啼。

    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

    而一个公司里面就是需要多几只乌鸦,才会发现经营上的盲点。老鸦虽然叫得令人讨厌,但是总比酿成巨灾后再亡羊补牢来得好。

 

危机来临前,淮备好你的“诺亚方舟”

    “诺亚方舟”出自《圣经˙创世纪》中的一个引人入胜的传说。由于偷吃禁果,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此后,该隐诛弟,揭开了人类互相残杀的序幕。人世间充满着强暴、仇恨和嫉妒,只有诺亚是个义人。上帝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愤怒万分,决定用洪水毁灭这个己较败坏的世界,只给诺亚留下有限的生灵。

    上帝要求诺亚用歌斐木建造方舟,并把舟的规格和造法传授给诺亚。此后,诺亚一边赶造方舟,一边劝告世人悔改其行为。诺亚在独立无援的情况下,花了整整120年时间, 终于造成了一只庞大的方舟,并听从上帝的话,让全家8口搬了进去,各种飞禽走善也一对对赶来,有条不紊地进入方舟。7天后,洪水自天而降,一连下了 40个昼夜,人群和动植物全部陷入没之灾。除诺亚一家人以外,亚当和夏娃的其他后代都被洪水没了,连世界上最高的山峰都低于水面7米。 

    上帝顾念诺亚和方舟中的飞禽走兽,便下令止雨兴风,风吹着水,水势渐渐消退。诺亚方舟停靠在亚拉腊山边。又过了几十天,诺亚打开方舟的窗户,放出一只乌鸦去探听消息,但乌鸦一去不返,诺亚又把一只鸽子放出去,要它去看看地上的水退了没有。由于遍地是水,鸽子找不到落脚之处,又飞回方舟。7天之后,诺亚又把鸽子放出去,黄昏时分,鸽子飞回来了,嘴里衔着橄榄叶,很明显是从树上啄下来的。诺亚由此判断,水已经消退。后世的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乎。

    谈到为危机做准备,“诺亚方舟”这个故事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临随时可能到来的危机.我们只有未雨调缪,随时做好应对的准备,才能在危机到来之后应付自如。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将很多企业推上了考场,仓促应试。对此,惊慌失措者有之,无计可施者有之,反应迟钝者有之。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摩托罗拉公司面对非典的成胁则应对较为自如。其原因在于,摩托罗拉公司早就根据自己所处的行业特点和多年海外实践经验,建立起一整套危机管理计划,危机管理已成为它们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尽管与其他危机相比,非典有许多特殊之处,但摩托罗拉公司只需要对原有应对自然灾害或突发事故的危机管理计划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政,就可以很快将已有的危机管理计划移植到非典的预防与处理上,很快建立起相应的危机反应机制。

    危机管理一直是摩托罗拉公司的重头戏。摩托罗拉在全球各个分公司都设有专门的危机管理小组,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各部门都有人员参加;每年摩托罗拉公司都会组织一次针对各种危机的演练,研究当危机来临时,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长期以来对危机管理的重视,使摩托罗拉中国公司得以顺利度过非典时期,整个公司的业务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早在2003年3月底,摩托罗拉中国公司常设的危机管理小组就开始研究如何采取非典预防措施以及疫情一旦扩散后如何维持业务的正常运营,要求各部门都必须提交业务持续发展计划和危机处理计划。

    当5月1日有一位摩托罗拉的员工被确诊为非典后,摩托罗拉公司立即启动了相关级别的危机管理系统和应急方案,人力资源部迅速通过电子邮件向所有员工传递了应急方案。

    和该员工有过密切接触的27名员工立即被隔离观察。4月29日至30日,1000多名员工回家办公,对摩托罗拉大厦进行全封闭消毒。

    公司为所有员工配发了口罩、温度计等防疫用品,为每位员工发放了便携式的 “SARS预防指南”卡片,卡片上记录了所有紧急情况下的联络人员。公司明确了疫情报告系统,以便及时掌握所有员工的健康状况,如有病情出现,公司可以立即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公司每天还向员工通报发病员工的身体状况和写字楼的消毒状况,以尽量消除员工的心理负担。

    同时,摩托罗拉公司很快主动地将这名员工感染非典的消息向媒体公布,并持续地向媒体通报其病情的发展状况和公司办公楼、员工隔离状况,有效防止了谣言的产生。

发现员工感染以后,由于摩托罗拉公司实行了轮班制,为确保与正在家办公的员工及时沟通,公司每周会不定期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向员工及时通报来自政府有关部门的最新疫情情况以及最新的非典预防方法和保健措施。在家办公的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访问公司的网站,完成相关业务流转。公司上下充分利用便携式电脑。、高速拨号连接、电视、电话会议及其他办公设施,确保了业务的正常进行。

    这次非典危机对那些没有危机准备的企业来说,打击是巨大的,生产停顿,业务萎缩,其中不乏一部分实力薄弱的企业倒闭破产,而提前准备好危机管理计划的摩托罗拉公司却在生产和业务上都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抗击风险能力强的企业,都是具有高度的危机管理意识,能提前做好准备的企业。

    危机无处不在,唯有准备才能够让企业渡过危难,得成功。观察一下那些遭遇危机而失败的公司,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失败往往可归结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无法认清即将迫近的危机;第二,无法预想这些危机的后果;第三,无法提出正确的对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一定要赶在问题出现之前,在其演变为危机之前解决问题,威胁一出现就尽可能快地采取对付这些威胁的行动。

    预防危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设立定期的公司危机分析检机制,定期为公司“体检”,发现危机的“征兆”。例如,越来越多的顾客抱怨可能就是危机的前兆;设备维护不利可能意味着未来的灾难。危机分析审不仅有助于防止危机,避免对公司业务和公司利润的不良影响,而且,还会使公司在未来变得更为强大。

 

因为看重,所以施压

    耕柱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不过,他老是挨墨子的责骂。有一次,墨子又责备了耕柱,耕柱觉得非常委屈,因为在许多门生之中,大家都公认耕柱是最优秀的人,但又偏偏常遭到墨子指责,让他觉得很没有颜面。终于有一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学生当中,我竟是如此的差劲,以至于要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墨子听后,并没有生气。而是十分平静地反问道:“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 依你看,我应该要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耕柱回答说:“理由非常的简 单,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墨子说:“你答得一点也没有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只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导与匡正你。”

    虽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对话,却折射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 适当提高要求,给下属施加一定的压力,可以促使人才更快地成长。从员工个人角度来看,上级领导是因为看重你的潜能,所以才会不断向你施压,以便让你更快地成长起来,能够尽快地担当重任。

    墨子不断地斥责耕柱,使耕柱时时有一种危机感,认识到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不仅可以避免优秀人才的“骄”与“躁”,而且能够激发人才不断地追求成功。

    有时候,一些人会抱怨上司老爱找麻烦、挑毛病,折腾自己。其实,对这件事情应该有不同的看法。领导者为什么爱挑你毛病,因为他器重你,想让你变得更好,以便给你压上更重的担子。联想集团的前任总裁柳传志有一句名言:“折腾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 许多企业创业领袖都羡慕柳传志,因为他有两个好的接班人:杨元庆、郭为。殊不知,柳传志为培养这两个人,前后“折腾”了他们多年。在联想,杨元庆和郭为是被“折腾”的典型代表。据说,他们是一年一个新岗位,“折腾”了十几年,换了许多岗位,才成了“全才”。“折腾”,其实就是公司对你的考验。

    杨元庆30岁的时候已经是联想微机事业部的总经理了。他在联想最困难的时候临危受命,从整个联想挑选了18个业务骨干,组成销售队伍,以“低成本战略”使联想电脑跻身中国市场三强,实现了连续数年的100%增长。与此同时,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杨元庆在天大的压力下也不肯妥协,让联想的老一代创业者不太舒服。他被一心提拔他的老板柳传志当着大家的面狠狠地骂了一顿。柳传志在骂哭杨元庆后的第二天给了他一封信:只有把自己锻炼成火鸡那么大,小鸡才肯承认你比它大。当你真像鸵鸟那么大时,小鸡才会心服。只有赢得这种“心服”,才具备了在同代人中做核心的条件。

    一位人力资源主管在对新员工进行培训时,说了这么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压力为什么降临到我们身上?很多人都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但并不是所有问过这个问题的人都能得到确定的答案。也许我在这里为这个问题提供的答案算不上完美,甚至都谈不上完整,但这个答案至少不会使一些人沉睡的心灵继续沉睡。

    “压力为什么降临到我们身上?因为上天并没有放弃我们,因为我们具有发展的潜能,因为所有成长的机会都蕴藏在压力之中。挑战与机遇总是并存,压力与希望总会相伴而行,只要我们还有机会,还有希望,挑战和压力就会来临。压力不会降临到万念俱灰、不思进取的人身上,因为他们不会感到压力的存在;压力也不会为难了无生机、走向穷途末路的公司,因为对它们施压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我们为什么不能逃避压力?因为我们不能放弃自己,不能放弃每一个发展自我的机会,我们需要从压力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这位人力资源主管所说的一段话与柳传志那句“折腾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有异曲同工之妙。上级领导因为看重员工的潜能才对之不断施加,希望他能够在压力下快速成长。而员工也应当明白上司的苦心,化压力为动力,把危机感当成个人成长的信号。

林克曾是某大公司的分公司总经理,到某公司应聘分公司总经理的职位,谈好是从销售经理做起,老板给一个考察期。到分公司开始实习时,他没想到,实习要带车送货,做销售代表的工作。刚开始接受不了,但还是坚持了三个月,因为他觉得,他对这个公司不熟悉,对这个行业不熟悉,需要做基层销售代表的工作,这样可以很快地了解公司,熟悉业务。另外,他拿的是销售经理的工资,自己也觉得比较满意。

    他知道这是领导对他的考验,只不过这种考验的方法比较“残酷”而已,他坚持了下来。三个月以后,他开始负责片区的销售,手下有两个销售代表,于是他带领这个小团队努力工作,完成了公司下达的任务。半年以后,分公司的销售经理调走了,他被任命为销售经理。一年以后,分公司总经理另有任命,他被提为分公司总经理。在谈到往事时,他说:“我当时是忍辱负重地工作,心中有很多怨言,但知道老板是考验我,还好我坚持了下来,最终赢得了老板的信任。”

    压力是成长的动力。压力使我们不敢停下成长的脚步,压力使我们时时奋进,压力使我们面对挑战时不再退缩,压力使我们实现一个目标时不敢懈怠,压力让我们获得成就时能够再接再厉。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生活中不能缺少必要的压力,生机勃勃的工作必须靠压力来维持,个人潜能的开发只有在重压下才能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只能在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压力下得到推动。

    压力越大,动力也就越大,只有不断在压力中获得重生的人才能茁壮成长;也只有那些顶着压力一步一步向前走的员工,才能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只有在压力的推动下,公司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公司的持续发展。

    关于压力和成长的关系,这里还有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品味:

    一个人觉得蝴蝶幼虫在茧中拼命挣扎太过辛苦,出于好心,就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茧剪掉,让幼虫轻易地从里面爬了出来。然而不久以后,这只幼蝶就死掉了。幼蝶在茧中的挣扎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为了让身体更强壮、翅膀更有力。如果不经过必要的破茧过程,它就无法适应茧外的环境。

    这就好像一个人如果不经历必要的磨难,他的人生就不会完整,因为他没有能力再抵抗以后的风风雨雨;一个公司如果不靠自己的力量冲破困境,这个公司就无法奠定自己坚实的市场地位,更不要谈长远的发展前景了。

    无论是人生或者事业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也无论是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种种挑战,都让我们感到了压力和危机的存在。正是这种压力和危机感,我们才能够更加珍惜眼前的机会,更加努力进取,才能够在工作中更快地茁壮成长。

 

把工作危机变成成长机遇

    你还记得抗洪中感人的情景吗?当堤坝上出现缺口的时候,谁在附近谁就用身体堵上去,因为那是危急时刻,刻不容缓。同样,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意外的事件和棘手的问题,有些迫在眉睫,必须马上解决,这时候身为公司的一员,你就应当勇敢地挺 身而出,把化解危难视为自己的职责。

    不要在心里说:反正不是我的事,再说了还有别人,我干吗出头做吃力不讨好的事。 不要以为自己现在还处于公司最底层就人卑言轻,就不敢去做,就犹豫徘徊。面对问题迎难而上,挺身而出,工作中的危机就会变成你个人的成长机遇。

    战国时期,一次秦国攻打赵国,把赵国的都城邯郸围困起来。在这危急关头,赵王决定派自己的弟弟平原君赵胜,代替自己到楚国去,请求楚国出兵抗秦,并和楚国签订联合抗秦的盟约。

    到了楚国,平原君献上礼物,和楚王商谈出兵抗秦的事。可是谈了一天,楚王还是犹豫不决,没有答应。这时,站在台下的毛遂手按剑柄,快步登上会谈的大殿。毛遂对平原君说:“两国联合抗秦的事,道理是十分清楚的。为什么从日出谈到日落,还没有个结果呢?”

    楚王听了毛遂的话很不高兴,就斥责他退下去。毛遂不但不害怕,反而威严地走近楚王,大声说:“你们楚国是个大国,理应称霸天下,可是在秦军面前,你们竟胆小如鼠。想从前,秦军的兵马曾攻占你们的都城,并且烧掉了你们的祖坟。这奇耻大辱,连我们赵国人都感到羞耻,难道大王您忘了吗?再说,楚国和赵国联合抗秦,也不只是为了赵国。 我们赵国灭亡了,楚国还能长久吗?”

    毛遂这一番话义正词严,使楚王点头称是,.于是就签订了联合抗秦的盟约,并出兵解救了赵国6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把毛遂尊为宾客,并且重用他。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很多时候,你看不出一个人的本质。一个英雄常常是在别人都无法承受或做不到的情况下逆流而上,塑造他本身的辉煌。同样,一名优秀的员工在企业遭遇危机、军心浮动、所有人都在谋算自己的利益或者另谋出路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

小李和小王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一起到南方,通过招聘会到了一家计算机软件公司,负责某种办公软件的设计开发。这个公司规模很小,是国家允许注册的同类公司中最小的,执照上写得清清楚楚:注册资金10万元,连老板在内是“七八个人才五六条枪(电脑)”。他们之所以愿意去,一是背井离乡急于安身,二是因为老板给股份的承诺。老板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看上去一副书生模样,态度很诚恳。可是进去才知道,连这10万元都可能有水分,仅从他们的办公条件就可以判断:一间废弃的地下室,阴暗、霉臭、潮湿。 天一下雨,天花板上凝聚而成的水滴便源源不断地往下流,电脑上都要革着厚厚的报纸。 办公区连个卫生间也没有,而且出门就是大排档,油烟灌进来,熏得人直流眼泪。他们的产品市场前景看起来很好,但资金的瓶颈随时有可能将美好的梦想扼杀于萌芽状态。最要命的是,产品没有品牌,只好赊销,迟迟收不回欠款,资金储备少,连员工的工资都无法按时发放。由此可见,这样的公司与那些实力雄厚的公司很难竞争。

    三个月后,小王动摇了,劝小李也不要干了。有的是好公司,干吗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股份?老板连他自己都无法自保,哪里还有股份给你?

不久,公司资金链条断裂,濒临绝境,留下的几个人也走了,只剩下小李和老板两个人。看着老板年轻而憔悴的眼神和孤独而坚定的背影,小李反而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原本也是个不愿服输的人,这时,他对公司的使命感和老板已经没有区别,他想他能够做的就是和老板风雨同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精益求精,将产品做好。

半年后,老板筹措到了资金,公司重新运转。产品由于质量好,买家愿意先付款了,公司局面开始峰回路转。他们还成功地说服一家实力雄厚的投资公司出钱,推出一种早就被他们认定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型办公软件。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新软件的研制中去,常常吃住都在地下室,半年后终于推出了完美的产品。产品上市后供不应求,他们终于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接下来,公司开始招兵买马,发展壮大,短短几年的工夫,就成为行业内大名鼎鼎的软件公司。小李也被提拔为公司的副总兼技术总监,月薪可以拿到2万元。

    年终,老板和小李同游澳大利亚,他们在阳光明媚的海滩上晒着日光浴,回首往事,感慨万千。老板禁不住热泪盈眶,他问小李:“老弟,你知道我为什么能支撺下来吗?”小李说:“因为你是打不垮的,否则我也不会留下来。”老板却说:“不,其实当人们纷纷离我而去的时候,我就想关门了。我从不怀疑自己的能力,但我当时已经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了。可是你让我找回了信心,我想只要有一个人留下,就证明我还有希望。感谢你!在我想躺下的时候,总有你这双手在拽着我走。我知道,当时如果你走了, 我肯定崩溃了!”为了感激小李,老板给了他公司40%的股份。

     危机是个人成长的良机。一名员工加人一家公司,就是要为公司解决问题,化解危机。每个公司在运营过程中都会出现层出不穷的问题,如果你能够用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帮助公司及时化解危机,那么你就是公司的“关键员工”,而铺在你面前的也必将是一条通往成功的坦途。

    林光和张帆是一家著名的4A广告公司的摄影师,林光是公司的首席摄影师,张帆到公司比较晚,主要负责一些比较琐碎的摄影任务,难度比较高和比较艰巨的任务都由林光完成。一次,当地一家四星级酒店让他们拍摄菜品广告。按照惯例,林光背着相机前往酒店拍摄。由于林光使用数码相机时对光线把握出现偏差,一直都拍不出满意的照片,酒店方面颇有微词。眼看生意就要黄了,张帆临危受命,接下了拍摄的任务,并且漂亮地完成了任务。这件事后,张帆渐渐成了公司主要拍摄任务的执行者。不久,林光辞职走人了,首席摄影师也就由张帆来担任了。

    工作危机中包含着个人成长的机遇。日本著名的作家谷口雅春先生,在他的著作《你是无限能力者》一书中,曾说过:“坠落才是机遇。”其意义也是相同的。这些话,都是我们应该好好仔细体会的。的确,如果一粒麦子不落地死亡,怎能再结出许多麦子呢?经历越激烈的痛苦,在精神、人格上也会越成熟、越进步的。

因此,当我们在工作中面临困境时,我们应该庆幸,逆境来时,就是我们考验自己的最佳良机。

    那么,把问题变成机遇,或者是变成恐慌,这种差别到底是从哪里出来的呢?这是由个人的态度和决心决定的。还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跌下来时,也不要空手爬起来。”面对危机和困难,这种态度和决心是很重要的。事实上,走出逆境,把危机变成转机,才是人生辉煌的最高境界,也是感悟机遇最高境界的美好体验。否则,就极易成为胆小怕事的懦夫,从而忽视一个个有价值的机遇,而使自己碌碌无为,—事无成。

    著名的人力资源培训师吴甘霖先生讲课时曾提到一种“V”型思维,对于我们的工作以及个人发展有很好的启发。“V型思维”,是一种建立在特殊思维变换—— “拐弯”基础上的创造。其特征可以用一个英文字母“V”来表示。

    “v”这一宇母,非常传神地表达了思维“拐弯”的积极含义:左边一半,代表向下; 右边一半,代表向上。从左边的趋势来说,本应向下,但是在底部却终止了,改为向上——这是一种从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

    这里有三个箭头:从左到右的第一个箭头,代表的是问题;从左上方到右下角的箭头,代表问题的延伸以及它在当事人身上的消极影响一牢骚、抱怨,假如受这些情绪 配,必然只有对事情放弃。“V”的底端,代表的是你终止了牢骚、抱怨。右边的箭头, 代表不但看到了这一问题所带来的机会,而且开始积极地创造。

    问题变为机会的关键,有如下几点:

   (1)在问题出现时,学会尽快停止抱怨。

   (2)对新的变化高度重视,自问:“不管这一变化是好是坏,在这一变化中,是否有值得我重视的新因素?”

   (3)自问:新因素是否能够使我开辟新天地?能否给我带来全新的机会?

 

危机是个人成长的良机

    很多年前,有一群熊,欢乐地生活在一片树林茂密、食物充足的森林里,它们在这里繁衍子孙,同其他动物友好相处。后来有一天,地球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片森林被雷电焚烧,各种动物四散奔逃,熊的生命也受到威胁。其中一部分熊提议说:“我们北上吧,在那里我们没有天敌,可以使我们发展得更强大。”另一部分则反对:“那里太冷了,如果到了那里,只怕我们大家都要被冻死、俄死。还不如去找一个温暖的地方好好生存,可供我们吃的食物也很多,我们也很更容易生存下来。”争论了半天,谁也说服不了谁,结果,一部分熊去了北极边缘生活,另一部分则去了一个四季温暖、草木繁茂的盆地居住下来。

    了北极边缘的熊,由于气候寒冷,它们逐渐学会了在冰冷的海水中游泳,还学会了潜入水下、到海水中捕食鱼虾,甚至敢于与比自己体积还大的海豹搏斗……长期下来,它们的身体比以前更大更重,更凶猛。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北极熊。

    另一部分熊到了盆地之后才发现:这里的食肉动物太多了,自己身体笨重,根本无法和别的食肉动物竞争,便决定不吃肉了,改为吃草。没想到这里的食草动物更多,竞争更激烈。草也吃不成了,只好改吃别的动物都不吃的东西——竹子,这才得以生存下来。渐渐地,它们把竹子作为自己唯一的食物来源。由于没有其他动物和它们争抢食物,它们变得好吃懒动,体态臃肿不堪,就演化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大熊猫。但后来竹林越来越少,大熊猫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几乎濒临灭绝,只能被关在动物园里,靠人类的帮助才能生存。

    熊的遭遇如此,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如果自己不主动去竞争,迟早也会和大熊猫的遭遇一样,被别人排挤,甚至被别人吃掉。危机是个人成长的信号。如果安于现状,看不到自己所面临的竞争和危机,那么你必定会被未来社会所淘汰。一个人应当让自己跟得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要学会和自己比赛,每天都要淘汰掉那个已经落后的自己。如果你不主动去淘汰自己、超越自己,那么你必将被别人超越和淘汰。

    N先生三年前在某中外合资企业担任网络通讯设备销售经理。三年来一直忙于日常事务,在一片“干杯”声中度过了三年,除了酒量以外,其他才能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增长。可是就在这三年中,他的下属跟随他鞍前马后慢慢地积累了一些经验,羽翼也渐渐地丰满了,而且销售业绩惊人,连续在公司的绩效考评中名列第一,在“业绩才是硬道理”的今天,迅速地淘汰掉了他这位上司。

    所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职场,不是自己淘汰自己,就是被别人淘汰。我们只有主动出击,抓住一切机会提自己,才能够像上文故事中的“北极熊”那样逐渐强大,否则,只能像熊猫那样失掉竞争和生存的能力,留给自己的只有岁月的蹉跎和时光的惋惜。

    一个主动超越自我、淘汰自我的人一定是一个充满危机感的人,正是这种危机感成为他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相反,一个骄傲自满的人一定是很少有危机感的人,这样的人只会故步自封,一生也很难有很大的作为。

    古时候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进门后,他跟大师的徒弟说话的态度十分傲慢。老禅师却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

    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

    大师自语:“是啊,既然已满了,我干吗还倒呢?”

    禅师的本意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吗还要到我这里求教?

    生活中,很多人很想不断充实自己,但由于没有保持好的心态,最终却一事无成。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态。

    如果想学到更多学问,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而不是骄傲自满。

    毛泽东有一句话叫做“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同样,危机感也可以促人进取,使人进步,但前提是一定要戒除自满自大的毛病,让自己具备一种空杯的心态。不管自己的才能有多高,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有多多,都必须把自己的心态放空,让自己回归到零,如此才能保持适度的职业恐惧感,才能使自己随时处于一种学习的状态,将每一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次新的体验,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如此才能实现更大的进步。